一、学位点发展历史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以及实际应用的科学。它不仅是自然科学基础,而且是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源泉。宁夏大学物理学科自2002年获得凝聚态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批“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学科”之后,于2010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注重学科交叉,且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并重,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研产出平台。学科拥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年富力强的创新人才队伍,其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宁夏“海外引才百人”计划1人、宁夏“国内引才312计划”1人、自治区优秀青年领军人才1人和宁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2人。2016-2018年,物理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宁夏重点研发项目等区级项目30多项,获得资助的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SCI收录33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宁夏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5项(一等奖1项)。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学风严谨、勤奋踏实,具有坚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已经成为各自行业的中坚力量。本学科秉承自由探索精神,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对基础研究的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努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二、学科方向
(1)凝聚态物理
关注凝聚态物质体系的组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揭示凝聚体系功能特性与力学特性产生的微观机理,为体系及器件的组分-功能设计、实验调控、功能预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验借鉴。重点关注铁电、铁磁物质中畴结构的演化规律及应用,自旋电子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功能敏感材料、新型复合材料、高离子导体材料的特性,贵金属纳米结构电子特性、磁性及其稳定性等前沿物理问题。
(2)复杂系统的统计理论
关注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和特性。兼用还原论、呈展论和整体论的思想,用统计物理学的方法,研究不同尺度系统的结构、功能、输运、演化动力学及其微观机制;研究复杂系统的相变、临界现象。拓展物理学经典理论,研究社会、经济、生物、生态、高分子等复杂系统的行为特征,致力于对人类及其社会、实物粒子及其系统的统一刻画,建立复杂系统新理论。
(3)计算物理
关注凝聚态及软凝聚态物质体系的组分、结构与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以现代计算方法为手段,从微观角度阐明其物理机制、性能和用途,为体系组分调控、功能设计、实验实现、功能预测提供参考。重点关注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特性;形成稳定金属纳米线和二元合金纳米线的途径;低维纳米材料电子特性、磁性、光学性质及其稳定性;高温本征铁磁性半导体实现的方法、掺杂方式及其物理机制等前沿物理问题。
(4)软物质物理
软物质或称软凝聚态物质,是指处于固体和理想流体之间的复杂态物质。它的基本特性是对外界微小作用的敏感性、非线性响应、自组织行为等。嵌段共聚物是典型的软物质体系,可以自组装形成各种纳米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中,如制备光子晶体、介孔、高密度存储器等。本方向主要从热力学平衡态和动力学上对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进行调控,获得感兴趣的纳米结构,并研究其物理特性。
(5)材料设计与应用
围绕材料的高性能、环保、节能、经济等方面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通过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等学科交叉渗透,在新型稀有金属结构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基陶瓷复合材料、材料物理性能与力学性能多尺度计算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为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预报提供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论。
(6)新型能源材料物理与化学
以本地区材料产业所涵盖的锂/钠离子电池材料、锂空电池材料、半导体光伏材料等为研究对象,以物理学和化学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力学等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交叉学科,致力于研究新型能源材料的成分设计与制备、材料物理化学性质与微观结构间关系以及相关器件的设计与优化,解决关键应用基础和技术问题,助力地方材料产业发展。
(7)大气物理与应用
立足大气环境相关科学问题,综合利用物理学、大气科学、力学等学科基础理论、方法和研究手段,揭示气溶胶光学、动力学输运特性,探索气溶胶污染过程的防治措施。同时,针对荒漠化地区太阳能、风能发电产业发展需求,借助大气科学、力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和手段,开展新能源发电量预测、新型光伏板除尘技术等方面的探索工作,为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解决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科学与技术问题。
(8)智能多铁材料与物理
在实验方面,以压电效应、电致伸缩效应、电卡效应、热释电效应、磁电耦合效应、挠曲电效应研究为基础,研发以智能多铁材料为基础的滤波器、振荡器、换能器、制冷器、传动器、传感器、存储器、探测器等。在理论建模与数值模拟方面,研究铁电-铁磁-铁弹相互作用物理机制和原理。以相场理论为研究手段,研究智能多铁材料的生长、相变、极化、磁化、应变、疲劳、断裂、耦合性质的物理机制,发展多场耦合理论和多尺度模拟方法,为推动智能多铁材料研发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科研项目(导师组主持的部分国家级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来源 |
项目名称 |
项目开始年月 |
项目结束年月 |
经费 (万元) |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河网演化的非平衡统计理论研究 |
201001 |
201212 |
22 |
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与负折射材料相关的电磁散射特性研究 |
201101 |
201312 |
15 |
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基于光子晶体慢光效应的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机制的研究 |
201201 |
201512 |
47 |
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受自然因素制约的人类群体决策行为动力学 |
201301 |
201612 |
55 |
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风沙静电场作用下带电沙尘暴对电磁波传播过程的影响 |
201401 |
201612 |
28 |
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空位缺陷结合掺杂金属离子对LiNi0.5Mn1.5O4正极材料高功率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201501 |
201812 |
47 |
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带电沙尘暴中的辐射传输理论研究 |
201601 |
201912 |
48 |
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Nb/TiAl复合材料制备相关物理过程及其力学行为研究 |
201701 |
202012 |
30 |
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铜基二元合金纳米线稳定性、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701 |
202012 |
24 |
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种新型气体传感器材料—TM掺杂的石墨烯 |
201701 |
202012 |
37 |
1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物理学视角下以推理为特征的人类行为研究 |
201701 |
202012 |
42 |
1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GaSb基磁性半导体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801 |
202112 |
26 |
1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以目标结构为导向的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的理论研究 |
201801 |
202112 |
35 |
1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高储量过渡金属配位铝氢化物的可逆储氢特性及机理研究 |
201901 |
202112 |
26 |
1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高矫顽力FePt-MgO磁力显微镜探针制备及其高分辨率动态成像机理研究 |
202001 |
202312 |
36 |
五、招生及考试
招生专业:物理学 |
初试科目及参考书 |
复试科目 |
不区分研究方向 |
(1)思想政治理论(2)英语一 (3)普通物理(力学、电磁学)(4)量子力学 参考书目: 710普通物理(力、电磁学) 《普通物理学教程:力学》(第3版),漆安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物理学教程:电磁学》(第2版),梁灿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20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教程》(第二版),周世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
物理综合 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数学物理方法 |
六、培养信息
一级级学科名称(编号) |
物理学(0702) |
所属学科门类(编号) |
理学(07) |
人才培养类型 |
学术型研究生 |
授予学位 |
理学硕士 |
标准学制 |
3年(最长不超过5年) |
年招生规模 |
8-15人 |
主要课程 |
数值分析,高等量子力学,群论,凝聚态物理导论,高等统计物理,高等电动力学,计算物理,凝聚态物理前沿专题,固体理论,现代物理实验等 |
导师招生方向 |
1.凝聚态物理 |
沈宏君,陈焕铭 |
2.复杂系统的统计理论 |
王旭明,李鹤龄 |
3.计算物理 |
马良财,马玲,林雪玲 |
4.软物质物理 |
杨涛 |
5.材料设计与应用 |
陈焕铭,杨涛,沈宏君 |
6.新型能源材料物理与化学 |
王海龙,曹志杰 |
7.大气物理与应用 |
李兴财 |
8.智能多铁材料与物理 |
马治,郑富 |
学位点负责人 |
杨涛 |
|